学院概况

School Profile

学院简介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始建于1946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设有四系二中心: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工与电子技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宣城校区)、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全院教职工有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实验人员22人,机关及其他人员24人。学院专任教师中有教授、研究员35人,副教授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6人。此外,学院已聘任包括周孝信院士、柴天佑院士、陈维江院士、汤广福院士、李建刚院士、夏长亮院士等11名中外院士为顾问教授,为学院发展助力。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五个本科专业,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二级学科),还拥有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具有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平台,包括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此外,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紧跟国际发展前沿,是国内最早开展新能源光伏系统发电研究的单位,在新能源发电与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并网、飞机雷电防护与高电压绝缘、电机系统集成设计与控制、智能系统与自动化生产线先进控制、新一代智能仪表与检测技术、信息物理系统识别与控制、复杂电系统重构与健康保障、新型薄膜太阳电池等研究领域承担了各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十三五期间,学院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5项、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学院建有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开放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学科竞赛平台和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近3年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0余项,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奖励40余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稳步提升。另外,在我院承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安徽省A类赛事)、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iCAN大赛(安徽省B类赛事)活动中,我院学生每年均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

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校训,学院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创新精神和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3年来本科生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进入专业对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行业主干单位达60%以上。培养出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倪岳峰,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徐立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徐平,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等一批行业内的杰出校友。